用巴西读者易懂的方式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精华

巴西汉学家沈友友:用巴西读者易懂的方式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精华

新华社2025-04-06

新华社里约热内卢电 巴西汉学家乔治·西内迪诺(中文名“沈友友”)谈及翻译初衷,沈友友说:“译作名为《呐喊演绎——一个戏剧化的翻译》。我的思路是,倘若作者懂葡语,他会怎么写这些故事?因此,我根据葡语文学的规律,按照葡语读者对文字风格的期待来翻译。”

他说,尽管鲁迅的文章幽默、讽刺、感人,但是光靠直译很难激发葡语读者的共鸣。鲁迅简练的文笔与葡语小说大相径庭,恐怕大多数葡语读者看不懂。他希望他的这部译作能让更多的巴西等葡语国家读者了解鲁迅和他的作品。

从20多年前偶然接触中文,到如今成为熟读中国古代典籍的汉学家,沈友友经历了探索中华文化的传奇之旅。初学中文时,他得到一个与他本人葡文名字发音相近的中文名“沈友友”。机缘巧合,不久他获得机会在巴西驻华使馆工作了近8年。从那时起,他发奋学习中文、研究汉学,先后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学位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沈友友”这个名字越来越响亮。他也在中国收获了爱情,结婚成家,定居中国澳门。

随着学习的深入,沈友友的兴趣逐渐转向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开始尝试将中国古籍翻译成葡语。2012年起,他陆续翻译出版了《论语·葡语解义》《老子道德经河上公注·葡语通释》《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等多部葡文版专著,并发表了几十篇论文和文章。2018年,澳门基金会和澳门大学联合举办首届“中葡文学翻译奖”,他的译作《论语·葡语解义》获中译葡奖项冠军。

谈到哪部作品在巴西和其他葡语国家最受欢迎时,沈友友说他个人比较认可《南华真经(庄子)内篇·葡语解析》。他从阅读到动笔大概用了10年时间,为了与庄子的写作风格尽可能匹配,他甚至学会了古拉丁语,以从拉丁语古典文学中找出合适的写作风格作为参考。翻译时他采取了相对接近葡语文学的文笔,阐释部分也尽量突出《南华经》地道的中国古典意趣,让读者理解庄子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及指导。

沈友友认为,“每一部中国典籍的译本都应该尽量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需要根据原著作者的特点及其时代性、思想和创作特征等因素,针对葡语读者情况来阐释”。译作的目的是奠定葡语读者深入接触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基础,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意愿。(记者陈威华 赵焱)

责任编辑:秦辰宇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